應用

技術

物聯網世界 >> 物聯網新聞 >> 物聯網熱點新聞
企業(yè)注冊個人注冊登錄

根除“物聯網互聯互通”頑疾,國家政策、聯盟、機構齊出手!

2020-12-08 08:59 智聯芯聞

導讀:“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主任、廣州網絡中心理事長廖方宇認為,一個面向未來物聯網產業(yè)需求的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應至少具備三大特征:安全性、公益性和技術領先性?!?/p>

談及物聯網碎片化問題,業(yè)內無論是曾經以大企業(yè)為核心的生態(tài)聯盟,還是近日由工信部和24位院士部門牽頭發(fā)起的“OLA” 物聯網開放智聯聯盟,都在致力于從通信協議和平臺互通層面破解“諸侯割據”的局面,構建更龐大、自由、暢通的AIoT融合生態(tài)。然而事實上,一件物品從物理世界到數據世界的第一扇門,還未修繕盡成。這就是萬物ID身份證——物品編碼與標識解析體系。

物聯網產業(yè)鏈有著極強的融合性,相關行業(yè)與行業(yè)、上游與下游的結合十分密切,貫穿其中的內在聯結便是清晰完整的數據流,而數據的每一節(jié)流動都離不開萬物編碼與標識解析。只有從根源入口上解決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孿生映射,才能保證可溯、可視、可用,所以從這一角度來看,破解互聯互通難題有著不同層級的任務,除了通信協議的大一統(tǒng)、平臺層的開放互通,還要向上有賴于更靠近數據產生側的物聯網標識體系建設。

帶著對這一話題的關注,智聯芯聞采訪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主任廣州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簡稱廣州網絡中心)理事長廖方宇。

標識解析:物聯網核心技術的重要指標

微信圖片_20201208090005.jpg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主任、廣州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理事長廖方宇

廖方宇表示,物聯網技術體系層級架構清晰,核心技術包括了自下而上的傳感網絡(傳感器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物聯網技術實力的重要指標,尤其是高端精密傳感器和具有物聯網特色的MEMS傳感器,也成為AIoT重要差距點之一)、識別技術(即萬物編碼和解析技術體系)、網絡通信技術(包括蜂窩通信和主流的短距通信、低功耗廣域通信等)、邊緣計算、人工智能、及貫穿各層共性技術,包括芯片、安全技術和標識技術。

廖方宇分析道,對于當下的國情,借機新基建搶占全球智能產業(yè)新的制高點的時機已初步成熟,對于核心技術的投入,國家級牽頭單位和科研單位應立足于科技先導性的戰(zhàn)略定位,逐步打好數字化技術底座,而物聯網標識解析體系正是其中重要一環(huán)。

廖方宇認為,一個面向未來物聯網產業(yè)需求的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應至少具備三大特征:安全性、公益性和技術領先性。關于安全性方面,因平臺數據體量大且涉及各行業(yè)、各企業(yè)物理層的底層編碼和商業(yè)機密,因此唯有中立性的國家級機構能夠牽頭完成并行使監(jiān)管責任。關于公益性,則是符合了物聯網平臺一貫的商業(yè)模式“先投入后盈利”的客觀規(guī)律。那么技術領先性,表現在哪里呢?

落成南沙,服務全國,引領全球

物聯網起源初期,其編碼方式多樣雜亂,因此造成了成千上萬種標識體系共存的局面,以及標識混亂、方式異構、無法互通的遺留問題。對此,運營單位廣州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秉承打造科學標識體系的目標,堅持以開放共享和原生性保護為原則,致力于發(fā)揮標識體系“數字資源身份證”的使命,在進入物聯網產業(yè)后保有其永久性、唯一性的根本屬性。

從2013年平臺立項到2017建成驗收,再到投入產業(yè)三年實踐以來,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已在全國完成6個根節(jié)點建設,分別是廣州、北京、東莞、成都、長春和南京節(jié)點,日查詢服務能力可達40億次,標識的總注冊量超870億,標識的總解析量超110億次。

微信圖片_20201208090001.jpg

在完備性方面,該平臺以“一物一碼”的方式,對標識對象(包括實體物品和虛擬數字資產)進行逐一編碼,異構兼容方面,該平臺已將Handle、 Ecode、 OID、 ISLI、 CSTR等主流標識體系進行互解,實現兼容互通,并以技術先進性主導了國內外主要標準組織的制定。在未來,一個萬物即智能體的世界里,科學的標識體系將為信用體系的建設和運轉提供有力支撐,降低互信成本,釋放融合的價值,對跨場景、跨企業(yè)、跨行業(yè)的協作類應用有著重要啟示。

國物標識平臺建設,離不開頂層設計的助推

經過今年新冠疫情的考驗,我國在公共管理和政策落實方面的領先性再次被印證。而一項新技術、一種新范式、一項新成果在產業(yè)內的推廣滲透,亦需要牽頭部門、頂層設計部門和標準制定等部門給予強有力的支持和引導。

對于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而言,一方面,它承載了的打通數據互信、互聯、互通、互利的物聯網最重要的基礎設施的產業(yè)使命,在秉承精準性、中立性和公益性的前提下,需要大量的前期技術投入和長期逐步的萬物數據的積累,其建設成本之高、建設周期之長,和主要追求盈利性的純市場運營模式存在天然矛盾,因此,政策的引導、標準的吸納、頂層設計的結構呼應,對于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與落地就顯得尤為重要。

另一方面,受制于碎片化和孤島化等難題困擾的物聯網相關部門及從業(yè)者也需要主動擁抱標識解析平臺等核心技術基建,追求長線發(fā)展。這不僅有對物聯網當下的有序監(jiān)管有即時裨益,也將為未來規(guī)?;逃煤蟮拈L期業(yè)務創(chuàng)新和跨行業(yè)應用奠定了高效互通的底層平臺。

微信圖片_20201208085952.jpg

具體而言,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在連接學術成果與物聯網市場的過程中,發(fā)現包括物聯網產業(yè)在內的任何市場行為,都存在難以對單品追溯的監(jiān)管難題。物品的編碼與解析是為了互聯互通和追溯監(jiān)管等具體行業(yè)應用奠定基礎,然而在執(zhí)行過程中,強有力的監(jiān)管政策和行業(yè)/市場標準才是制約其加入物聯網標識體系公共服務平臺的關鍵舉措,也是引導行業(yè)自律發(fā)展、企業(yè)誠信經營的必由之路。目前,在關系民生重大安全層面的藥品和冷鏈運輸、食品監(jiān)管等領域,已經有對應的追溯標準出臺。但如何讓更多的企業(yè)主動加入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是需要與各個行業(yè)領域監(jiān)管部門共同探討的。即便如此,國物標識平臺對未來運營商業(yè)模式的探索從未停止。

眾所周知,數據將成為AIoT時代最重要的資產,尤其是經解析和可溯源的大數據,在各行各業(yè)都是重要業(yè)務價值提取的原材料。那么,對于物聯網編碼和解析數據的歸屬、使用、收費和安全問題,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是如何平衡的呢?廖方宇向智聯芯聞表示,介于平臺的中立性和公益性,現階段平臺面向企業(yè)的服務并不以營利為主要目的,主要在監(jiān)管側和數據互通性方面輸出價值,間接反哺于企業(yè)。

未來,隨著數據積累和生態(tài)體系的成熟,該平臺必將通過可溯、可查、可管的業(yè)務形式對企業(yè)產生直接經濟效益,因此當平臺的市場化運營,也將采取先公益、后盈利的“迂回策略”。

落地行業(yè)應用,踐行平臺價值

國物標識平臺一經推出,已得到包括智慧農業(yè)、物資管理、智能制造、供應鏈管理在內的許多物聯網細分行業(yè)的需求響應。目前,經過長期的技術演進和場景驗證,已誕生一批典型的行業(yè)應用。

國物標識平臺賦能海爾制造產線的案例中,通過對海爾該產線生產全要素的標識注冊,實現了對產線上物料管理、生產控制、質量管理、成品管理、物流售后的全流程標識解析服務,大大提升了供應鏈協同能力和品控、良品率。

在響應脫貧攻堅的政策下,國物標識平臺與延安農產品聯手打造了特色地方品牌。在延安農產品的種植、采摘、銷售、直發(fā)、運輸過程中,平臺為農產品提供“一物一碼”和全程品質溯源等服務,實現了數字化農業(yè)和大數據營銷雙重市場成功。

顯然,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的落地范圍也在不斷延伸,釋放的行業(yè)價值也正隨之爆發(fā),隨著政策和標準的完善,行業(yè)自律性的提高,企業(yè)認知度的提升,將成為企業(yè)內外部數據治理和雙跨場景下行業(yè)創(chuàng)新的必要基礎設施。

結語

事實上,物聯網及AIoT產業(yè)的發(fā)展深度和廣度已在全球處于較為領先的地位,而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作為產業(yè)最重要的根基環(huán)節(jié),也有望借機新基建,建成服務國內、引領國際的頭部平臺。